正如曾經(jīng)綻放過的歷史榮光一樣,易武在現(xiàn)代普洱茶的全面復興中也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開啟了“標號級”普洱茶時代。96真淳雅號、98順時興易武春尖、99易昌、99綠大樹、首批99大渡崗、一片葉、陳遠號等頗具傳奇色彩的茶品,就是那一時期易武茶復興過程中留下的精品。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老字號及制茶古法被慢慢尋回,新的品牌逐漸開始萌芽,為后來普洱茶的全面復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普洱茶是如何在臺灣熱起來的?
現(xiàn)代普洱茶的復興,臺灣是重要的肇始地之一。普洱茶進入臺灣,大致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
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讓臺灣人日漸富裕,生活也就開始講究起來。所以到1980年的時候,臺灣茶人除了講究茶葉本身之外,也開始講究茶壺的適茶性,一般粗制濫造的臺灣大陶壺,或者是大瓷壺儼然已經(jīng)看不上眼,于是臺灣茶人把眼光聚焦到更為雅致的宜興紫砂壺上,并奇跡般地形成了長達20年的紫砂壺收藏熱潮。
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內地,當時與臺灣還沒有直接的貿易渠道。臺灣火熱的紫砂壺需求,只好通過香港走私到臺灣,利潤高達數(shù)十倍。這樣的暴利,讓往返港臺兩地的走私船絡繹不絕。
剛開始時,普洱茶與紫砂壺走私并無關系。但后來,走私者本能地要把貨船盡可能地塞滿,于是也會順便夾帶一些港貨回臺,普洱茶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進入到臺灣。
不過最初,普洱茶在臺灣的境況并不好。因為價格十分便宜的緣故,普洱茶進入臺灣后逐步攻占了中低端市場,讓買不起高山烏龍茶的販夫走卒也能基本滿足飲茶需求。但臺灣人最初稱呼普洱茶為“臭浦茶”,從中也能看得出,很多臺灣人還是不能接受普洱茶的滋味。
那時賣普洱茶的臺灣茶商往往會說:“你不喝沒關系,因為普洱茶不是喝的,是拿來養(yǎng)壺的,你看這黑黑稠稠的茶湯,最適合養(yǎng)壺了,一磚熟茶養(yǎng)壺出來的效果抵得上十斤臺灣茶,省錢呀,而且喝不完的茶湯還可以澆花,茶渣可以當肥料……不買茶也沒關系,你買我一把壺,我送你十磚茶……”
普洱茶在臺灣,就是以這種半賣半送,甚至是“連哄帶拐”的模式,逐漸推廣開的。在這種推廣過程中,不傷胃的普洱茶讓許多常年喝烏龍茶導致胃弱胃痛的飲茶者有了極佳的替代性茶品,這些人不見得是中低階層的茶人,也有許多高端茶人,甚至是專業(yè)茶人和精英茶人混于其中。也正是中高端茶人的進入,在品飲過程中慢慢發(fā)現(xiàn)普洱茶的美妙,于是一些高端老茶,比如印級茶和號級茶開始進入臺灣。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普洱茶在臺灣生根發(fā)芽的關鍵期。在這10多年間,部分臺灣茶人慢慢地從較為低端的熟茶一直喝到高端的老生茶,并且體驗到老茶的美妙滋味,于是開始有了尋根普洱茶原產(chǎn)地的想法。
臺灣茶人觸動易武茶復興
很多歷史,往往是在無意中或者是偶然間被書寫的。比如,96真淳雅號。這款由呂禮臻定制的茶品,其價值與風味在普洱茶界與市場上都有著重要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啟動了易武茶的復興。
1994年,臺灣茶人首度走進他們心中普洱茶的圣地:易武。
留存于世的號級古董茶中,諸如宋聘號、福元昌號、同慶號等,基本都來自易武。但在很長一段歷史時間里,易武以至古六大茶山是落寂的,甚至是無名的。這種境況,一直到1994年才開始出現(xiàn)轉變。而這,與臺灣茶人的到來不無關系。
1993年4月,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jié)在思茅(今普洱市)舉行,“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及“中國古茶樹遺產(chǎn)保護研討會”也同期召開。這兩個會議邀請了來自中、美、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和香港、臺灣地區(qū)的學者、專家近200人參加。鄧時海以學者的身份,參加了研討會并以“越陳越香”為主題發(fā)表了一篇論文,成為臺灣茶人對普洱茶參與研究的開端。
1994年8月,中國第三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在昆明召開。會議結束后,以陳懷遠、呂禮臻、曾至賢為首的臺灣“中華茶藝聯(lián)合促進會”一行20余人,輾轉來到易武開始了普洱茶的“朝圣之旅”,只因為許多號級茶的內票上都寫著“易武正山”四個字。在當時,普洱茶已經(jīng)成為臺灣茶界的共同話題,而且在市場的推波助瀾之下,普洱茶的市場行情開始逐步趨熱。
當呂禮臻一行來到易武時,負責接待的當?shù)仡I導對此感到相當驚訝,因為他認為易武什么也沒有,當?shù)厝艘苍缫巡辉偕a(chǎn)普洱茶。經(jīng)過副鄉(xiāng)長李佳能的介紹,呂禮臻一行拜訪了前任鄉(xiāng)長張毅,因為張毅曾經(jīng)在著作中提道茶,便請他為這群千里迢迢到易武找茶的臺灣愛茶人做簡報,帶他們參觀易武老街。
那時的易武,雖然家家戶戶仍在采茶,卻早已沒有茶莊茶號林立的景象,成了西南邊陲一座偏遠而落后的小鎮(zhèn),曾經(jīng)的歷史榮光早已湮沒在山林間,無論交通還是食宿都非常的不便。易武老街上,同慶號的舊址已經(jīng)翻修,宋聘號已經(jīng)在20世紀70年代被燒毀后改建成易武小學,迎春號、福元昌號、車順號、同昌號等舊址,也因無人管理而荒蕪??吹綒v史上極為重要的普洱茶重鎮(zhèn),呈現(xiàn)出如此落寂的一幕,給陳懷遠、呂禮臻等人帶來極大沖擊。但也正是這一幕,讓呂禮臻的心中生出一個有些沖動的想法,讓易武茶再次走向復興。
96真淳雅號的誕生
呂禮臻或許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即興的想法,即將喚醒沉睡了半個世紀的易武。當這樣的想法一旦萌芽便難以遏制,于是1995年呂禮臻再次來到易武,并與張毅談好合作,委托張毅以野放易武大樹茶為原料,以傳統(tǒng)的手工石磨壓制工藝,試制“真淳雅號”。
在真淳雅號的生產(chǎn)和易武茶的復興過程中,有一個名字是無論如何也避不開的,這個名字就是張毅。生于1941年的張毅,曾任易武鄉(xiāng)鄉(xiāng)長。不過,他對普洱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的重新發(fā)掘與梳理,則要更早一些。
從搜集制作七子餅普洱茶的各種傳統(tǒng)工具,到向老一輩健在的傳統(tǒng)制茶老師傅、茶莊莊主或傳人請教,到深入各古茶山、村寨實地考察,收集人文歷史資料進行研究,張毅獲得了許多珍貴的口述實錄。而這,也是當年呂禮臻選擇找張毅合作“真淳雅號”的原因,因為他是足夠了解易武茶歷史傳承的人。
但張毅畢竟不是做茶人,而且當時的易武,也早已經(jīng)不再生產(chǎn)普洱茶產(chǎn)品了。在此情況下,張毅在呂禮臻的協(xié)助下,找到了一位曾經(jīng)在宋聘號做過茶的老師傅李官壽來指導,并找到了舊時的石磨,開始從揉捻、壓制等環(huán)節(jié)還原古法制茶工藝。
1995年,以易武野放大樹茶為原料的真淳雅號開始生產(chǎn)。不過,由于茶農(nóng)沒有按照標準進行采摘,將大小茶樹混在了一起,所以第一批茶菁全部被拒收,只做了10多公斤的七子餅茶帶到臺灣展銷。而且屬于實驗產(chǎn)品性質的,做工粗糙、工藝較差,幾乎未能存世到現(xiàn)在。
經(jīng)過多次試驗后,1996年春收到了符合一芽三葉標準的茶菁并試做成功,呂禮臻正式下單,制作了現(xiàn)代第一片傳統(tǒng)手工茶餅“真淳雅號”,數(shù)量3噸,這批茶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易武地區(qū)第一批有一定規(guī)模的喬木大樹料普洱茶。
此后在1997年,呂禮臻又定做了一批真淳雅號,數(shù)量也是3噸?,F(xiàn)在我們說的96真淳雅號,基本就是這兩批由呂禮臻定制、張毅制作的產(chǎn)品,一共6噸。
1996年張毅退休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做茶實踐上。1998年他創(chuàng)辦了“順時興”茶莊,并制作出了現(xiàn)在普洱茶界已成傳奇的1998年易武順時興號(春尖)。
在一定程度上說,96真淳雅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里程碑。作為易武茶復興時代的先鋒,其出現(xiàn)對后來的易武茶樹立了標桿式的口感,并引領標號級時代向著縱深方向發(fā)展。
臺灣茶商的式微
標號級普洱茶時代的早期,臺灣茶人對普洱茶產(chǎn)業(yè)的貢獻功不可沒。在96真淳雅號之前的1995年,鄧時海的《普洱茶》一書在臺灣正式出版。這是第一本專門介紹普洱中老茶的書籍,盡管書中的部分內容是有爭議的,但其對推動普洱茶的全面復興貢獻較大,讓普洱茶成為顯學。也是在1995年,鄧時海在普洱委托當?shù)夭鑿S以喬木四級春茶生產(chǎn)了一批“云海圓茶”。
無論是真淳雅還是云海圓茶,這兩批茶用現(xiàn)在眼光來看都是具有實驗性質的,但無意中也引來了臺灣茶人前赴后繼地遠赴云南做茶的風潮。
不過那時資金規(guī)模小,大多是以個人名義或兩三好友一起到茶山找個小茶廠定制一批茶,數(shù)量不大也缺乏品牌概念。早年在高雄經(jīng)營紫砂壺的莊榮潔,原本一直從香港拿老茶回臺灣銷售,1988年開始有了自己定制普洱茶的念頭。莊榮潔并沒有走鄧時海、呂禮臻的模式,而是直接找廣州芳村的葉炳懷合作,憑借葉炳懷的關系與勐海茶廠搭上線,并由葉炳懷委托云南茶山的收料人上山收料,然后拉到勐海茶廠來料加工,這片茶就是普洱茶界鼎鼎有名的“99綠大樹”。
早期進入易武及古六大茶山的臺灣茶人中,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1994年與呂禮臻一起來到易武的陳懷遠。嚴格地說,當時的陳懷遠不是專業(yè)的茶人,而是一位攝影家兼愛茶人。按陳懷遠的回憶,他最早開始喝茶是1983年在臺北,當時接觸到的就是普洱茶,所以對普洱茶有著一窺究竟的好奇心。當時在臺灣,喝普洱茶都會提道“易武”兩個字,可以說易武幾乎是可以與普洱茶畫上等號的。1990年,陳懷遠回到臺南定居,并在文南路創(chuàng)設了“嘉木堂·逸茗軒”,早期以古董字畫、家具和茶具為主。
第一次到易武后,陳懷遠出于對普洱茶文化及六大茶山的熱愛,不辭勞苦甚至冒著生命危險地跋山涉水,反復多次深入六大茶山進行調查研究。不但拍攝了大量的易武圖片資料,還促使普洱茶的傳統(tǒng)制茶工藝在鄉(xiāng)政府以及當?shù)匚幕ぷ髡叩墓餐ο?,逐漸地揭開了謎底。2001年,陳懷遠在易武經(jīng)過10多次考察后,創(chuàng)辦了嘉木堂,開始生產(chǎn)陳遠號普洱茶。
現(xiàn)在,1995-2005年間的這10年,被茶界看作是易武茶復興的10年。這10年間,易武茶的崛起和名聲大震,都跟臺灣茶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期間臺灣茶人也有著絕對的普洱茶話語權。易武也留下了一大批后來被無數(shù)人追捧的茶品,比如96真淳雅、98順時興、99易昌號、99綠大樹等,易武茶區(qū)開始逐漸再現(xiàn)昔日輝煌。
但當臺灣茶人的運作手法被內地茶商接受并學習后,普洱茶的話語體系漸漸地就與臺灣茶人沒多大關系了,臺灣茶商在普洱茶市場領域逐漸式微。
原文刊載《普洱》雜志
如有侵權 請聯(lián)系刪除